资源简介
《中国东部热液脉型萤石矿成矿特征对比-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与浙江地区为例》是一篇探讨中国东部地区萤石矿床成矿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和浙江地区的热液脉型萤石矿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两地萤石矿在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矿体特征以及成矿流体等方面的异同,为理解中国东部萤石矿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板块的东缘,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体系。内蒙古东部地区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而浙江地区则位于华南板块的北部边缘,两者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地质背景的不同,对萤石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成矿作用方面,论文指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萤石矿主要受控于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活动,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而浙江地区的萤石矿则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特别是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初期。两地萤石矿的成矿时代虽然有所差异,但都与区域内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说明构造控制是萤石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两地萤石矿的矿体特征。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萤石矿多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体规模较大,矿石品位较高,常与石英、方解石等矿物共生。而浙江地区的萤石矿则多呈细脉状或网脉状分布,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矿石品位变化较大。这些差异可能与两地的成矿环境和流体性质有关。
成矿流体的研究是该论文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分析,论文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萤石矿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为主,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同时伴有一定量的地层水。而浙江地区的萤石矿成矿流体则表现出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盐度,流体来源更加复杂,可能涉及多种成因的混合流体。这些流体特征的不同,反映了两地成矿环境的差异。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萤石矿的成矿模式。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萤石矿主要属于热液充填型,成矿过程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构造裂隙发育的区域。而浙江地区的萤石矿则更倾向于热液交代型,矿化作用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这两种不同的成矿模式,表明萤石矿的形成不仅受控于构造条件,还与围岩性质和流体成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和浙江地区萤石矿的对比研究,论文揭示了中国东部热液脉型萤石矿在成矿特征上的共性和差异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萤石矿成矿机制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还强调了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活动和成矿流体等因素在萤石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类似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总之,《中国东部热液脉型萤石矿成矿特征对比-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与浙江地区为例》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它通过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全面分析了中国东部两个典型地区的萤石矿成矿特征,为萤石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