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川中北斜坡地区沧浪铺组一段颗粒滩特征及分布》是一篇关于中国四川盆地地质构造与沉积环境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川中北斜坡地区的沧浪铺组一段,深入探讨了该区域颗粒滩的形成机制、岩性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测井数据的综合分析,作者系统地揭示了沧浪铺组一段颗粒滩的地质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沧浪铺组是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的重要沉积层系,其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涵盖了浅海陆棚、潮坪、滨岸等多种沉积相带。在这一背景下,颗粒滩作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具有较高的油气储藏潜力。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区域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历史以及古地理环境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为后续颗粒滩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颗粒滩特征分析方面,论文通过岩心观察和显微镜鉴定,总结了沧浪铺组一段颗粒滩的主要岩性组成。主要包括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等类型,其中以石英砂岩为主。这些岩石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表明其经历了较长的搬运过程和较强的水动力作用。此外,颗粒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胶结物,这可能对储层物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颗粒滩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多个钻井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颗粒滩主要分布在川中北斜坡的中东部地区,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这种分布模式与古地貌、沉积环境以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在古地形较高的区域,水流能量较强,有利于颗粒物质的堆积;而在低洼地带,则可能形成泥质沉积物为主的区域。因此,颗粒滩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沉积条件,也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成因分析方面,论文认为沧浪铺组一段颗粒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条件。在海平面相对较低的时期,海水退缩,导致潮汐作用增强,促进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沉积。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生物活动的活跃,增加了有机质的输入,从而促进了颗粒滩的形成。此外,局部构造隆起也可能为颗粒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场所。
论文还对颗粒滩的储层物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测定,发现颗粒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尤其是石英砂岩类颗粒滩,其孔隙度普遍较高,渗透性良好,具备良好的油气储藏条件。然而,部分区域由于胶结物的充填,导致储层物性有所下降,这需要在后续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予以关注。
最后,论文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作者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对沧浪铺组一段颗粒滩的精细刻画,结合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提高对储层分布的预测精度。同时,建议开展更多的实验研究,如岩石物理测试和流体模拟,以更全面地了解颗粒滩的储层特性。
综上所述,《川中北斜坡地区沧浪铺组一段颗粒滩特征及分布》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四川盆地地质研究的内容,也为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论文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