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扬子西缘下地壳物质组成及成因机制来自云南六合地区深源捕虏体的证据》是一篇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与地壳演化的重要论文。该论文以云南六合地区的深源捕虏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扬子地块西缘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机制。这篇论文对于理解中国大陆内部的地壳结构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质单元,其西缘与华南板块相连,是研究大陆碰撞和地壳增生的重要区域。由于地壳深部的物质难以直接观测,研究者通常依赖于火山岩中的捕虏体来间接了解地壳深处的物质组成。六合地区位于云南省,这里的火山岩中包含了大量的深源捕虏体,这些捕虏体来自于地壳甚至地幔深处,为研究地壳结构提供了宝贵的样品。
论文首先对六合地区的深源捕虏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研究发现,这些捕虏体主要由辉长岩、角闪石岩和橄榄岩等类型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矿物。通过对这些矿物的成分分析,研究者发现它们具有较高的镁含量和较低的硅含量,表明这些捕虏体可能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的高温高压环境。
在地球化学方面,论文分析了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并与上地幔和地壳物质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部分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接近于地幔来源的岩石,而另一些则表现出明显的地壳混染特征。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深度的地壳物质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混合或交代作用。
此外,论文还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捕虏体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Sr、Nd和Pb同位素比值的测定,研究者发现这些捕虏体的同位素特征与扬子地块的基底岩石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显示出与地幔物质混合的迹象。这表明扬子西缘的下地壳可能经历了复杂的物质交换过程,包括地幔物质的注入和地壳物质的再循环。
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深源捕虏体的形成机制。根据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数据,论文认为这些捕虏体可能是在板块碰撞过程中,由地壳深部的熔融物质上升并被火山岩包裹而形成的。同时,研究也指出,扬子西缘的地壳结构可能受到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导致了不同来源的物质在地壳中的混杂分布。
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地壳增生机制以及地幔物质与地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提供了关于扬子西缘下地壳物质组成的直接证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扬子西缘下地壳物质组成及成因机制来自云南六合地区深源捕虏体的证据》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它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理论推导,揭示了深源捕虏体在研究地壳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为地质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