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肥4·30冰雹天气的多源资料分析》是一篇关于特定极端天气事件的研究论文,主要聚焦于2017年4月30日发生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该论文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手段,对此次冰雹天气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理解类似天气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回顾了合肥地区在4月30日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基本情况。当天,合肥市区及周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包括大风、暴雨和冰雹等现象,其中冰雹最大直径达到了2厘米以上,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作者通过对气象台站、雷达、卫星以及探空资料的整合分析,揭示了此次天气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涵盖了地面自动气象站的实时观测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回波资料、风云四号静止卫星的云图信息以及探空仪获取的大气垂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的结合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此外,论文还利用数值模式对此次天气系统进行了模拟,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因素对冰雹生成的影响。
通过对多源资料的分析,论文指出此次冰雹天气的形成与中高层大气的不稳定能量密切相关。在4月30日当天,合肥地区处于一个低涡系统的影响下,同时受到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导致对流层中上部存在较强的不稳定层结。这种大气环境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雷达回波显示,在合肥市区附近出现了明显的强回波区,表明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滴冻结过程,这是冰雹形成的直接原因。
论文还探讨了此次冰雹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冰雹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区及其周边区域,尤其是城市东南方向的几个乡镇。这一分布特点可能与地形和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合肥地处江淮平原,周围地势相对平坦,但在城市内部由于建筑物密集,形成了局部的热力环流,这可能加剧了对流活动,促进了冰雹的生成和传播。
此外,论文还对此次冰雹天气的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观测资料显示,此次强对流天气持续了约3小时,其中冰雹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1点至4点之间。这一时间段内,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地表温度升高,导致边界层逐渐稳定,但高空的不稳定能量依然存在,使得对流活动得以维持。这种天气系统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典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特征。
在结论部分,论文总结了此次合肥4·30冰雹天气的主要成因,并强调了多源资料在极端天气研究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通过对多种观测手段的综合利用,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同时,论文也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如加强城市气候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研究,以及提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水平。
总体而言,《合肥4·30冰雹天气的多源资料分析》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理解合肥地区的极端天气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也为今后类似的天气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