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致密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是一篇关于中国西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的上乌尔禾组,研究其常规与致密油藏的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并探讨了该地区的成藏模式。通过系统的地质分析和综合研究,该论文为区域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中拐凸起是该盆地内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和聚集条件。而东斜坡则是该凸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沉积环境。上乌尔禾组作为该区域的主要储层之一,其油气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其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地层分布、构造演化以及沉积环境等。通过对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人员明确了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相带分布及其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储层主要由砂岩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
在主控因素方面,论文重点分析了构造、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流体动力等因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径,而沉积环境则决定了储层的空间分布和质量。此外,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流体动力则影响了油气的分布格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
论文还探讨了该地区的成藏模式,提出了“构造—沉积—成岩”三位一体的成藏机制。这一模式认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受到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具体而言,构造活动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沉积环境决定了储层的质量和分布,而成岩作用则进一步优化了储层的物性条件。这种成藏模式不仅适用于上乌尔禾组,也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
此外,该论文还对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拐凸起东斜坡的中浅部,且受断裂系统和沉积相带的双重控制。在这些区域,油气的富集程度较高,具备良好的开发潜力。同时,论文也指出了当前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如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致密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机制的理解,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随着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此类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