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密褐煤自燃特性TG-DSC实验研究》是一篇关于褐煤自燃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旨在通过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来探讨哈密地区褐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分解行为及其自燃倾向。该研究对于了解褐煤的燃烧特性、预测煤炭自燃风险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褐煤的基本性质,包括其化学组成、水分含量、挥发分含量以及固定碳含量等。哈密褐煤作为一种典型的低阶煤,具有较高的挥发分含量和较低的碳化程度,这使得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自燃现象。因此,研究哈密褐煤的自燃特性具有现实意义。
在实验方法部分,作者采用了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两种技术手段对褐煤样品进行测试。TG主要用于测定煤样在加热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分析其热分解反应的发生温度及反应速率。而DSC则用于测量煤样在加热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以确定其热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不同粒径的哈密褐煤样品,并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褐煤的热分解起始温度有所提高,但其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褐煤的热分解过程主要受其内部化学结构的影响,而非单纯的升温速率因素。
通过对TG和DSC曲线的综合分析,研究者发现哈密褐煤在300℃至450℃之间发生了明显的热分解反应,这一阶段对应着挥发分的大量析出。同时,在DSC曲线上可以观察到多个吸热或放热峰,这些峰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化学反应过程,如水分蒸发、有机质分解以及部分氧化反应等。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褐煤自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煤的物理性质、环境温度、氧气浓度以及煤的堆积方式等。研究结果表明,当褐煤处于高温、高湿度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时,其自燃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采取有效的防潮、降温及通风措施,以降低褐煤自燃的可能性。
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褐煤的自燃临界温度和自燃时间。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预测褐煤自燃风险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煤样的热分析数据判断其自燃可能性。这一研究成果为煤矿安全管理和煤炭储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论文最后总结指出,哈密褐煤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燃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通过TG-DSC实验研究,不仅揭示了褐煤的热分解机制,还为煤炭的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其他实验手段,如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以更全面地了解褐煤的自燃机理。
综上所述,《哈密褐煤自燃特性TG-DSC实验研究》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褐煤自燃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