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盆地川东北普光地区千佛崖组湖相页岩气储层特征》是一篇研究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页岩气储层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千佛崖组地层,探讨了其作为湖相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而川东北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开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千佛崖组作为该区域的重要含气层系,具有较高的勘探价值。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基本地质背景。四川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川东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千佛崖组是该区域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主要分布在普光地区,其沉积环境以湖泊为主,属于湖相沉积体系。这种沉积环境为页岩气的生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储层特征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千佛崖组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孔隙结构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千佛崖组页岩主要由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富含有机质,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同时,页岩中的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如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这些矿物对页岩的脆性和裂缝发育有重要影响。此外,论文还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揭示了页岩内部的微观孔隙结构,包括粒间孔、有机质孔和裂隙等,这些孔隙系统是页岩气储存和运移的主要通道。
论文还探讨了千佛崖组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指出,不同区域的页岩气富集程度和可采性存在明显区别,这需要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规划。此外,论文还结合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对储层的横向变化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储量评估和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页岩气成藏机制方面,论文综合考虑了生烃演化、运移路径和封闭条件等因素。研究认为,千佛崖组页岩气的形成与有机质热演化密切相关,随着埋深增加,有机质逐渐成熟并释放出大量天然气。同时,由于湖相沉积环境的封闭性较强,天然气能够有效保存在页岩孔隙中,形成有利的聚集区。此外,构造活动可能为天然气的运移提供通道,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气藏的破坏或散失。
论文还对千佛崖组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前景进行了评估。研究认为,该地区具备良好的页岩气资源基础,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埋深较大等特点,开发难度较高。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应注重储层精细描述和工程优化,采用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等技术手段提高单井产量。同时,论文建议加强区域地质研究,进一步明确页岩气的分布规律和富集区带,为未来的规模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四川盆地川东北普光地区千佛崖组湖相页岩气储层特征》这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千佛崖组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为四川盆地乃至中国其他地区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通过对储层特征的深入分析,论文不仅揭示了湖相页岩气的形成机制,也为实际勘探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