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是一篇关于四川盆地地质构造和油气资源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旨在探讨其储层特征以及影响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对该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以及成岩作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论文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的重要地层单元,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地区。该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其中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储层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微生物碳酸盐岩是由微生物活动形成的碳酸盐沉积物,其结构和成分对储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首先介绍了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区域构造演化、沉积环境以及雷口坡组的地层特征。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者对雷口坡组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以及沉积相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雷口坡组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其中微生物碳酸盐岩分布广泛,是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储层特征方面,论文重点分析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渗透性以及非均质性。研究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尤其是微生物骨架孔隙和晶间孔隙在储层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不同沉积相带中的微生物碳酸盐岩表现出不同的储层性质,如潮坪相和浅海相的微生物碳酸盐岩通常具有更好的储集性能。
论文还探讨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以及构造运动是影响储层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素。沉积环境决定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活动强度,进而影响碳酸盐岩的形成和结构。成岩作用则通过溶解、胶结和重结晶等过程改变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构造运动则可能破坏原有的储层结构,同时促进裂缝的形成,从而影响储层的整体质量。
此外,论文还结合现代地球物理和测井技术,对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者利用地震资料、测井曲线和岩心数据,建立了储层的综合评价模型,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体而言,《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内容,也为四川盆地乃至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未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