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条山东部2.5Ga TTG和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是一篇探讨中国中条山地区古老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中条山东部发现的约25亿年前(2.5Ga)的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A型花岗岩,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这些岩石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作用。
TTG岩类通常被认为是太古宙大陆地壳形成的标志性岩石类型,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古老的克拉通地区。论文指出,中条山东部的TTG岩类具有典型的分异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富铝和贫铁的特点,这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地幔部分熔融产物的演化过程。同时,这些岩石还表现出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尤其是轻稀土元素的富集,暗示其源区可能经历了复杂的交代作用。
A型花岗岩则是一种与大陆裂谷或碰撞造山带相关的岩浆岩类型,其特点是高钾、富铝且贫钙,通常与强烈的氧化条件有关。论文中提到的A型花岗岩在中条山东部的表现显示了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K2O/Na2O比值和较低的Sr/Y比值,这表明其形成可能与俯冲作用后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岩石的锆石U-Pb年龄测定,研究者确定了中条山东部TTG和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约为2.5Ga,这一时间点正好处于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地质事件时期,即“大氧化事件”前后。这一时期的地质演化对地球早期大气和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
论文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岩石的形成机制及其在中条山乃至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中的意义。研究认为,TTG岩类的形成可能与早期大陆地壳的增生和演化有关,而A型花岗岩的出现则可能反映了区域内的构造热事件或岩浆活动。这些岩石的存在为理解中条山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
此外,论文还对比了中条山东部与其他类似地质单元的岩石特征,强调了该地区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条山东部的TTG和A型花岗岩不仅反映了当时地壳的组成和演化过程,也为探索全球太古宙地壳形成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中条山东部2.5Ga TTG和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对中条山地区古老岩石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成因机制和重要的地质意义。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华北克拉通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太古宙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