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失落中的民族艺术奇葩--试析恭城水滨平地瑶吹笙挞鼓的文化内涵》是一篇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论文。该文以广西恭城水滨地区的平地瑶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吹笙挞鼓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论文首先介绍了平地瑶族的基本情况。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广西桂林市恭城县一带。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平地瑶族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传统。其中,吹笙挞鼓作为他们重要的民间音乐形式,不仅是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章指出,吹笙挞鼓是一种结合了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其中,“吹笙”指的是使用竹制或木制的笙乐器进行演奏,而“挞鼓”则是指击打鼓面进行伴奏。这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
在文化内涵方面,论文认为吹笙挞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承载着平地瑶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和集体认同。通过对仪式性舞蹈的研究,作者发现吹笙挞鼓常用于祭祀、祈福等重要场合,反映了瑶族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崇拜。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吹笙挞鼓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许多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文化兴趣逐渐减弱,导致吹笙挞鼓的传承出现断层。作者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也削弱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艺术,论文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吹笙挞鼓的研究,通过学术记录和影像资料保存其原始形态。其次,鼓励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开展相关活动,如举办节庆表演、设立文化传承人制度等,以提高公众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和兴趣。最后,应推动教育系统的参与,将民族艺术纳入学校课程,培养新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论文还提到,吹笙挞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也为其他民族提供了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民族艺术保护的重要课题。
总体而言,《失落中的民族艺术奇葩--试析恭城水滨平地瑶吹笙挞鼓的文化内涵》是一篇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揭示了吹笙挞鼓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民族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希望。通过对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探讨,作者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