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赣南寻乌县某变质岩稀土矿床研究》是一篇关于中国南方地区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某变质岩型稀土矿床的详细研究,探讨了矿床的地质背景、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为该地区的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寻乌县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地质概况。寻乌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南岭东段,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该地区地层发育较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是典型的稀土矿化区之一。研究区域主要出露的地层包括古元古界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这些地层为稀土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在矿床地质特征方面,论文指出该稀土矿床主要赋存于变质岩中,尤其是黑云母片岩和角闪片岩等变质岩类型中。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矿石类型以氧化物为主,常见矿物包括独居石、氟碳铈矿、磷钇矿等,其中稀土元素以轻稀土为主,重稀土含量相对较低。矿石结构多为粒状、条带状或交代结构,反映了复杂的成矿作用过程。
论文还对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测定矿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发现其具有典型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这与该地区构造演化和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论文还分析了矿石中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可能来源于下地壳或地幔物质,并通过热液流体迁移富集于变质岩中。
在成矿机制方面,论文提出了该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研究认为,在古元古代晚期,由于板块碰撞和俯冲作用,导致地壳深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富含稀土元素的熔融体。随后,这些熔融体沿断裂带上升,并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最终形成了稀土矿化。此外,后期的构造活动进一步改造了矿体的空间分布,使其呈现出复杂的矿化特征。
论文还讨论了该矿床的成矿时代问题。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确定了矿床的主要成矿期为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这与区域内的构造热事件相吻合。这一结论为理解该地区稀土矿的成矿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资源评价方面,论文对矿床的规模和品位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显示,该矿床具有一定规模,稀土总储量较高,具备一定的工业开采价值。然而,由于矿石中稀土元素分布不均,且部分矿物难以分离,因此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结合选矿技术进行优化。
综上所述,《赣南寻乌县某变质岩稀土矿床研究》是一篇系统研究变质岩型稀土矿床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成矿机制及资源评价等多个方面。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稀土矿床的地质认识,也为今后在类似地质条件下寻找和开发稀土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