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性质制约》是一篇探讨南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南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源区性质的制约关系。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以及地壳增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秦岭位于中国中部,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历史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作用。晚三叠世时期,南秦岭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岩浆事件,形成了大量花岗岩类岩石。这些花岗岩不仅记录了当时地壳的演化过程,还反映了源区的物质组成和熔融条件。因此,研究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构造背景及岩浆来源。
论文中采用了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通过对样品的系统测试,作者发现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特征,表现为高硅、低镁、富铝的特点。同时,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Sr比值和较低的Ba/Nb比值,这可能与源区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长英质组分有关。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较高,而εNd(t)值相对较低,这表明其源区可能包含了较多的地壳物质,并且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这种同位素特征暗示了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在源区性质方面,论文提出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的源区可能由不同成分的基底岩石混合而成。其中,部分源区可能来源于古老的变质沉积岩,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来自受俯冲作用影响的下地壳物质。这种多源混合作用导致了花岗岩在成分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南秦岭地区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机制。通过对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形成于碰撞造山背景下,由于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在此过程中,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深部岩浆的侵入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花岗岩类型。
研究还指出,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的碰撞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不仅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格局,也对岩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的有效示踪剂。
综上所述,《南秦岭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性质制约》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南秦岭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源区特征。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该地区地质演化的认识,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