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赣南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模式》是一篇关于中国南方重要钨多金属矿集区的地质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该区域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以及矿床类型等关键问题。该论文通过对区域内多个矿床的详细地质调查与研究,总结出了该地区独特的成矿模式,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赣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钨矿资源基地之一,尤其是于都和赣县一带,其钨多金属矿床分布广泛,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该论文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这些地区的多个典型矿床,包括黑钨矿、白钨矿以及锡、铜、铅、锌等多种多金属矿化现象。通过对这些矿床的矿物组成、矿石结构、围岩蚀变特征及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论文揭示了该地区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成矿背景方面,论文指出赣南于都-赣县地区位于华南板块的南缘,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些构造事件为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在燕山期的构造-热液活动期间,形成了大规模的钨多金属矿化。此外,该地区的花岗岩类侵入体与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
论文还重点分析了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过程。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并伴随着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入。这种混合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强烈的交代作用,导致了多种类型的矿化现象。同时,论文还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变化对矿床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成矿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矿床类型方面,论文将该地区的钨多金属矿床划分为不同类型,如脉状矿床、浸染状矿床和层控型矿床等。不同类型的矿床表现出不同的成矿机制和矿化特征。例如,脉状矿床通常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而层控型矿床则主要受沉积环境和岩石性质的控制。通过对各类矿床的对比研究,论文提出了该地区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成矿的控矿因素,包括构造控矿、岩性控矿和热液流体控矿等。其中,构造控矿是最重要的因素,断裂带和褶皱构造不仅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还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分布。岩性控矿则体现在不同岩性对成矿流体的吸附和富集能力上,而热液流体的活动则是成矿作用的核心动力。
《赣南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模式》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国南方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成矿理论,也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未来,随着对该地区地质条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发现更多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