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州市寿山外围矿区雕刻用叶蜡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是一篇关于福建寿山地区叶蜡石矿床的地质研究论文。该论文对寿山外围矿区的叶蜡石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地质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矿床的形成条件,为今后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寿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著名的寿山石产地之一,以其优质的雕刻用叶蜡石闻名于世。寿山矿区的叶蜡石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开采活动的增加,人们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的研究需求也日益迫切。
本文首先介绍了寿山外围矿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区域构造、地层分布、岩浆活动等基本情况。寿山地区地处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区域内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这些地质条件为叶蜡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构造环境。
其次,论文详细描述了叶蜡石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以叶蜡石为主,伴生有石英、绢云母等矿物。矿石结构细腻,颜色丰富,具有良好的可雕性,是制作工艺品的理想材料。此外,矿体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显示出明显的控矿作用。
在成因探讨部分,论文分析了叶蜡石矿床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寿山地区的叶蜡石矿床主要与中生代的火山热液作用有关。高温热液沿断裂带上升,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导致铝硅酸盐矿物的重结晶和富集,最终形成叶蜡石矿床。同时,区域内的构造运动也为矿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论文还讨论了矿床的演化过程和后期改造作用。通过对矿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分析,发现矿床经历了多期次的热液活动和构造变形,这使得矿体的形态和分布更加复杂。此外,风化作用和表生氧化作用也对矿石的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部分矿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最后,作者总结了寿山外围矿区叶蜡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认为未来应加强对矿床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测年技术,更准确地厘定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同时,建议开展矿床的资源评价工作,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矿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福州市寿山外围矿区雕刻用叶蜡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寿山叶蜡石矿床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