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SWMM的生物滞留池接受不同比例不透水面积内涝削减案例研究》是一篇探讨城市雨水管理方法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通过模拟分析,评估生物滞留池在不同不透水面积比例下的内涝削减效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地表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径流增大,从而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成为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论文以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作为主要模拟工具,构建了一个典型的城市区域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不透水面积比例,从低到高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场景,用于测试生物滞留池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生物滞留池作为一种常见的绿色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植被过滤、土壤渗透等方式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并改善水质。
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地形、土地利用类型、降雨特征以及现有排水系统等信息。随后,通过SWMM软件对不同不透水面积比例下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并引入生物滞留池作为控制措施,观察其对内涝的削减效果。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不透水面积比例的增加,径流量也随之上升,而生物滞留池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峰值流量和总径流量。
论文还对比分析了不同不透水面积比例下生物滞留池的运行效率。结果显示,在较低不透水面积比例的情况下,生物滞留池的削减效果更为明显,而在较高不透水面积比例下,虽然生物滞留池仍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其效果受到限制。这表明,生物滞留池的设置需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其数量和布局,才能实现最佳的内涝削减效果。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影响生物滞留池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土壤渗透性、植被种类、蓄水深度等。这些因素在不同不透水面积比例下对内涝削减效果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高不透水面积条件下,土壤渗透性和植被覆盖率对径流削减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论文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优化生物滞留池的设计参数。
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雨水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验证了生物滞留池在缓解城市内涝方面的有效性,也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单纯依靠生物滞留池可能不足以应对高不透水面积带来的挑战,还需要结合其他雨水管理措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形成综合性的雨水管理体系。
总体而言,《基于SWMM的生物滞留池接受不同比例不透水面积内涝削减案例研究》通过系统的模拟分析,揭示了生物滞留池在不同不透水面积比例下的性能表现,为城市雨水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城市雨水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