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萨克斯坦努尔卡斯甘大型富金斑岩铜矿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系统的厘定及金的赋存状态与沉淀机理》是一篇关于哈萨克斯坦努尔卡斯甘地区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探讨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矿化特征以及金在其中的赋存状态和沉淀机制,为理解类似矿床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努尔卡斯甘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东部,是中亚地区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区之一。该地区的斑岩铜矿具有显著的富金特征,表明其成矿作用可能与特殊的岩浆-热液系统有关。论文通过对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该矿床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了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系统的概念。
论文首先对努尔卡斯甘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该区域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边缘地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些构造事件为矿质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还发现,矿区内的侵入体主要由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氧化程度和硫含量,表明其可能来源于深部地壳或地幔的熔融作用。
在矿化特征方面,论文指出努尔卡斯甘斑岩铜矿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铜-金、铜-钼和铜-铁等不同类型的矿化。这种分带现象与岩浆-热液系统的演化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金主要以微细粒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铜矿和黄铁矿中,这表明金的沉淀可能与硫化物的结晶过程有关。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系统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该系统的形成可能与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以及地壳部分熔融有关。高氧化条件有利于金的溶解和迁移,而高硫环境则促进了硫化物的沉淀,从而导致金的富集。此外,研究还指出,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盐度和温度,这进一步支持了岩浆-热液系统的存在。
在金的赋存状态方面,论文通过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了金主要以微细粒形式与硫化物共生。这种赋存状态表明,金的沉淀可能发生在硫化物结晶过程中,而非单纯的流体沉淀。同时,研究还发现,金的富集与某些特定的矿物组合有关,如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等,这些矿物可能作为金的载体。
关于金的沉淀机理,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机制。其中包括:1)流体的冷却和压力降低导致金的析出;2)硫化物的结晶过程中金的共沉淀;3)流体与围岩之间的反应促使金的富集。研究认为,这些机制可能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努尔卡斯甘地区富金斑岩铜矿的形成。
总之,《哈萨克斯坦努尔卡斯甘大型富金斑岩铜矿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系统的厘定及金的赋存状态与沉淀机理》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揭示了努尔卡斯甘矿床的成因机制,还为类似矿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岩浆-热液系统的特征及其对金的控制作用,该研究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