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尔吉斯中天山中生代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是一篇探讨中亚造山带地质演化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吉尔吉斯中天山地区的中生代大陆板内玄武岩,通过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这些岩石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处,是古亚洲洋闭合后形成的复杂构造体系之一。中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而玄武岩作为地幔物质上涌的产物,是研究地壳演化和地幔源区性质的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对吉尔吉斯中天山地区采集的玄武岩样品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分析,采用高精度的锆石U-Pb定年方法,确定了这些玄武岩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这些玄武岩主要形成于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显示出明显的多阶段岩浆活动特征。这一发现为理解中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框架。
在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团队对玄武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玄武岩具有典型的大陆板内玄武岩特征,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这种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源区可能受到了地幔柱或地壳物质混染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采样点的玄武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岩浆来源或后期的构造作用所致。例如,部分样品表现出较高的Ba/Nb比值,暗示可能存在俯冲组分的加入;而另一些样品则显示出较弱的俯冲信号,说明其源区可能更接近地幔柱或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
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吉尔吉斯中天山中生代玄武岩的成因机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作者提出,这些玄武岩的形成可能与中亚造山带后期的伸展构造有关。在中生代,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板块碰撞逐渐减弱,导致地壳发生伸展变形,从而诱发了地幔物质的上涌和玄武岩的喷发。
此外,研究还指出,吉尔吉斯中天山地区的玄武岩可能与周边其他地区的火山岩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中生代火山岩相比,它们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的异质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亚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的数据库,也为理解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这些数据对于重建中亚地区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吉尔吉斯中天山中生代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中天山地区中生代玄武岩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背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