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热化学状态地幔过渡带挥发分再循环与岩石圈减薄》是一篇深入探讨中国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过程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华北克拉通在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地幔的热化学状态,以及地幔过渡带中挥发分的再循环过程对岩石圈减薄的影响。通过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多种研究手段,论文揭示了华北克拉通这一古老地块在新生代以来发生的显著构造变化及其背后的动力学机制。
华北克拉通是全球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25亿年前。然而,在晚中生代(约1.8亿年到6500万年前),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剧烈的构造活动,包括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断裂作用和岩石圈减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区域的地质结构,也对地壳和地幔的物质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论文指出,这一时期的岩石圈减薄可能与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及挥发分的再循环密切相关。
地幔过渡带是指地幔中位于410公里和660公里深度之间的区域,是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该区域的矿物相变对温度、压力和成分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成为研究地幔动力学和物质循环的关键区域。论文强调,地幔过渡带中的挥发分(如水、二氧化碳等)再循环可能是导致岩石圈减薄的重要因素。这些挥发分可能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挥发作用,并在地幔过渡带中发生迁移和富集,从而降低地幔的粘度,促进地幔物质的流动和上涌。
论文还详细分析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热化学状态。通过对橄榄岩、石榴石等矿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者发现华北克拉通的地幔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并且含有丰富的挥发分。这种热化学状态表明,地幔可能经历了多次的熔融和交代作用,导致其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矿物相变也进一步影响了地幔的物理性质,使其在构造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塑性和流动性。
在讨论岩石圈减薄机制时,论文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成因模型。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华北克拉通的减薄可能是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引发的地幔楔流体的上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幔柱活动或软流圈的异常上升可能导致了地幔物质的局部熔融,从而降低了岩石圈的强度,促使其发生伸展和减薄。论文还指出,这些过程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断裂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演化模式。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对区域地质演化的影响。例如,岩石圈减薄可能导致地壳的伸展和裂谷作用,进而引发火山活动和盆地形成。同时,地幔物质的上涌也可能为地表提供新的热源,影响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这些变化在地质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记录,为研究地球系统的长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热化学状态地幔过渡带挥发分再循环与岩石圈减薄》这篇论文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阐述了华北克拉通在晚中生代时期地幔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岩石圈演化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的理解,也为全球其他古老克拉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