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溪洛渡拱坝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是一篇关于中国大型水利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详细介绍了在复杂地质条件和高水头环境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成功完成世界最大拱形大坝之一的混凝土浇筑工作。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的金沙江上,是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其拱坝高度达到30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之一。由于坝体结构特殊,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裂缝控制、高强度连续浇筑等。论文围绕这些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论文首先分析了溪洛渡拱坝的结构特点和施工环境。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多变,地质构造复杂,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暴雨、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此外,拱坝的应力分布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如何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形成为关键问题。
在混凝土材料方面,论文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包括掺加粉煤灰、矿渣微粉等掺合料,以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同时,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要求,采用了分层浇筑、冷却水管、预冷骨料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防止裂缝产生。
在施工工艺方面,论文重点介绍了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和振捣技术。由于坝体高度大,混凝土运输距离远,采用了先进的泵送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确保混凝土能够及时、均匀地输送到各个浇筑点。同时,通过优化浇筑顺序和时间安排,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中断的风险。
论文还讨论了混凝土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并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动态分析,确保每一批混凝土都符合设计要求。此外,还引入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
在安全管理方面,论文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措施。针对高空作业、高温环境和复杂地形,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并配备了先进的安全防护设备。同时,加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了整体施工安全水平。
论文最后总结了溪洛渡拱坝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成果,并指出这些技术不仅为溪洛渡工程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也为今后类似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溪洛渡拱坝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还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溪洛渡拱坝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是一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技术指导意义的论文,它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为未来类似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