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纳岭沟地区含铀砂岩蚀变钛铁矿特征与铀赋存关系研究》是一篇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内特定区域含铀砂岩中钛铁矿的蚀变特征及其与铀元素赋存关系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鄂尔多斯盆地这一重要的能源基地,特别是在塔然高勒-纳岭沟地区,对含铀砂岩中的钛铁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地质演化过程、矿物学特征以及铀元素在其中的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铀资源潜力。近年来,随着对铀资源需求的增加,对该地区的铀矿勘探和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论文通过对塔然高勒-纳岭沟地区含铀砂岩的详细调查,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方法,系统研究了钛铁矿的蚀变特征,并探讨了其与铀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含铀砂岩的形成环境。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由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碎屑岩组成,其中含铀砂岩多分布在下白垩统地层中。研究区域位于盆地的中部,地层稳定,沉积环境以河流相为主,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
在矿物学分析方面,论文通过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钛铁矿的形态、成分及蚀变情况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钛铁矿在含铀砂岩中呈现出不同的蚀变程度,部分样品中钛铁矿已被氧化为赤铁矿或磁铁矿,而另一些则保留了原始的钛铁矿结构。这种蚀变现象可能与地下水活动、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钛铁矿蚀变与铀赋存的关系。研究发现,铀元素在含铀砂岩中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于黏土矿物和有机质中,同时也有部分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钛铁矿的蚀变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部分铀元素,或者通过吸附作用捕获铀元素,从而影响铀的富集和迁移。此外,钛铁矿的蚀变还可能改变砂岩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进而影响铀的运移和富集。
研究还指出,塔然高勒-纳岭沟地区的含铀砂岩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不同地段的钛铁矿蚀变程度和铀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局部构造活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的变化有关。因此,在未来的铀矿勘探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合理选择勘探目标区。
论文的结论认为,钛铁矿的蚀变是影响铀元素赋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蚀变过程不仅改变了钛铁矿本身的性质,也对铀的迁移和富集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鄂尔多斯盆地含铀砂岩的成矿机制、指导铀矿勘探工作以及优化资源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纳岭沟地区含铀砂岩蚀变钛铁矿特征与铀赋存关系研究》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成因的认识,也为今后相关地区的资源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