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藏东玉龙斑岩Cu(Mo)矿床两类磁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对金属沉淀的指示》是一篇关于中国西南部重要铜钼矿床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藏东地区玉龙斑岩型Cu(Mo)矿床中不同类型的磁铁矿,分析其矿物学特征和微量元素组成,并探讨这些特征在金属沉淀过程中的指示意义。
玉龙斑岩型Cu(Mo)矿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该地区的矿化作用与新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而磁铁矿作为其中的重要矿物之一,不仅在矿石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其成分变化可能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玉龙矿床中两种类型磁铁矿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它们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差异。第一类磁铁矿主要呈细粒分布于矿石中,常与黄铜矿、辉钼矿共生,其晶体结构较为完整,且含有较多的钛元素。第二类磁铁矿则多呈粗粒或集合体形态,与脉状矿化有关,其成分中钙、镁等元素含量较高,显示出不同的形成环境。
在矿物学特征方面,两类磁铁矿均属于氧化物类矿物,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但其晶格参数和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第一类磁铁矿的FeO含量较高,而TiO₂、Al₂O₃等杂质元素含量较低,表明其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相比之下,第二类磁铁矿的FeO含量稍低,而CaO、MgO等元素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其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有关。
在微量元素组成方面,两类磁铁矿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类磁铁矿富含V、Cr、Ni等过渡金属元素,这些元素通常与高温热液活动有关,暗示其可能形成于较深的成矿系统中。而第二类磁铁矿则含有较高的Sr、Ba等碱土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多与低温流体活动相关,可能反映了成矿后期的流体演化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两类磁铁矿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类磁铁矿呈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而第二类磁铁矿则表现出更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这种差异可能与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演化路径有关,为理解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对这两类磁铁矿的研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在金属沉淀过程中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第一类磁铁矿可能指示了早期高温、高压的成矿环境,而第二类磁铁矿则可能反映了后期低温、低压的流体活动。这两种磁铁矿的共存,表明玉龙斑岩型Cu(Mo)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能经历了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成矿条件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藏东玉龙斑岩Cu(Mo)矿床两类磁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对金属沉淀的指示》一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磁铁矿的系统研究,不仅丰富了对玉龙矿床的认识,也为类似斑岩型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