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滇西北白象厂Pb-Zn-Ag-(Cu-Au)多金属矿床构造-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是一篇关于中国西南地区重要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研究成果。该论文详细探讨了滇西北地区的白象厂矿床在构造、矿化以及蚀变等方面的分布规律,为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白象厂矿床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横断山脉的复杂构造带内,是滇西北地区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之一。该矿床具有多金属共生的特点,除主要的铅、锌、银外,还伴生铜和金等贵金属。这种复杂的矿化组合使得该矿床成为研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
论文首先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对矿床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构造活动,为矿液的运移和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构造控矿作用在该矿床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断裂构造体系不仅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分布,还影响了矿化类型和矿石成分的变化。
在矿化蚀变分带方面,论文系统地总结了白象厂矿床的蚀变特征。根据不同的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指标,将矿床划分为多个蚀变带,包括硅化带、绢云母化带、碳酸盐化带和硫化物带等。这些蚀变带的分布与矿化程度密切相关,反映了成矿过程中流体性质和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例如,硅化带通常与高温热液活动有关,而碳酸盐化带则可能指示低温或后期的成矿作用。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矿化分带的成因机制。通过对比不同蚀变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矿化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与流体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在深部,矿液以高温高压条件下为主,有利于金属硫化物的沉淀;而在浅部,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流体发生混合和冷却,导致金属元素的再次富集。这种动态变化过程解释了矿床中不同部位矿化强度和种类的差异。
此外,论文还结合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构造控矿的具体模式。研究认为,白象厂矿床的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或透镜状分布于围岩中。矿体的走向和倾角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反映出构造活动对矿化位置的决定性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地质分析手段,包括岩石学、矿相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这些方法的应用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使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同时,论文还利用GIS技术对矿床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为后续的资源评估和勘探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滇西北白象厂Pb-Zn-Ag-(Cu-Au)多金属矿床构造-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揭示了白象厂矿床的构造-矿化蚀变分带规律,还为类似矿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成果对于指导滇西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多金属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矿床成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