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渤海P油田低渗透古潜山储层裂缝表征技术》是一篇聚焦于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的学术论文,主要研究了渤海地区P油田古潜山储层中裂缝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该论文针对低渗透储层中裂缝系统复杂、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多种裂缝表征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提高储层评价精度和开发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论文首先回顾了渤海P油田的地质背景,指出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古潜山构造,其储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特性。由于古潜山储层的形成与多期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及后期改造密切相关,导致储层内部存在复杂的裂缝网络。这些裂缝不仅是油气运移和储存的重要通道,也直接影响着储层的渗透性能和开发潜力。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综合地质分析、地震资料解释、测井数据处理以及岩心观察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多尺度的裂缝表征体系。其中,地震裂缝预测技术被广泛应用,通过分析地震波形的变化特征,结合构造应力场模拟,识别出不同方向和规模的裂缝分布。此外,测井解释技术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和声波测井也被用于识别裂缝的存在和密度。
论文还重点探讨了裂缝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古潜山储层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裂缝主要由构造应力、热液活动和沉积压实等作用共同控制。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裂缝,如张性裂缝、剪切裂缝和混合型裂缝,这些裂缝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为后续的储层建模和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裂缝表征技术的应用方面,论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地质-地球物理-测井数据融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裂缝参数模型,结合储层物性数据,实现了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定量评估。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裂缝对渗流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裂缝网络对储层产能的贡献。
论文还强调了裂缝表征技术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P油田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合理识别和利用裂缝可以显著提高单井产量,延长油井寿命,并降低开发成本。因此,裂缝表征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储层认识水平,也为低渗透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体来看,《渤海P油田低渗透古潜山储层裂缝表征技术》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低渗透储层裂缝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裂缝表征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