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渤中凹陷南部CO2成因及成藏研究》是一篇关于中国东部海域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论文,主要探讨了渤中凹陷南部地区二氧化碳(CO2)的成因及其在油气藏中的分布和作用。该研究对于理解区域内的碳循环、油气生成与运移机制以及未来碳封存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渤中凹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中部,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富集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油气聚集带。近年来,随着对清洁能源和碳减排的关注增加,CO2在油气地质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论文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系统研究了渤中凹陷南部CO2的来源、运移路径以及其在油气藏中的赋存特征。
论文指出,渤中凹陷南部CO2的主要来源包括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有机质热解作用以及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其中,深部地幔来源的CO2是该地区CO2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活动较为活跃,可能与古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有关。此外,有机质热解产生的CO2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油气生成过程中,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分解会释放出大量CO2。
在CO2的运移路径方面,研究发现,CO2主要沿断裂带和砂岩储层进行运移,这些通道为CO2提供了良好的运移条件。同时,研究还发现,CO2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驱动力,促进油气的聚集和保存。这种现象在一些低渗透性储层中尤为明显,CO2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油气的流动性。
论文还探讨了CO2在油气藏中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在部分油气藏中,CO2以游离气或溶解气的形式存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CO2则可能与石油或天然气形成混合相。这种赋存状态不仅影响油气的开发方式,也对油气资源的评价和储量计算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CO2在油气藏中的作用。一方面,CO2可以作为有效的驱油剂,提高采收率;另一方面,CO2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储层性质的变化,如孔隙结构的改变或矿物的溶解,从而影响油气的储存和流动能力。因此,了解CO2在油气藏中的行为对于油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包括气体组分分析、同位素示踪、岩石薄片观察等,结合地震数据和测井资料,构建了CO2在渤中凹陷南部的成因模型和分布模式。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南部的CO2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和有机质热解,其运移路径受断裂和储层控制,赋存状态多样,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对该地区油气地质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体而言,《渤中凹陷南部CO2成因及成藏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为理解和利用CO2在油气地质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碳封存和油气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