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异常发育及铀成矿规律研究》是一篇探讨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成矿规律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对柴达木盆地这一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中的铀矿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铀元素在中新生界地层中的富集特征以及成矿作用机制,为今后的铀矿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沉积环境多样,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近年来,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铀作为核能的重要原料,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矿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柴达木盆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其构造演化、沉积环境以及地层特征。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分析,研究者发现中新生界地层是铀矿化的主要赋存层位。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中铀异常较为明显,显示出较高的铀含量。
在铀异常发育方面,论文指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矿化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以及流体活动等因素。研究发现,铀矿化多集中于湖泊相、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岩中,这些区域富含有机质,有利于铀元素的富集。同时,断裂带和裂隙发育区也往往是铀矿化的有利部位。
论文还探讨了铀成矿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铀的富集与古气候、古水文条件密切相关。在干旱至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活动频繁,促进了铀元素的迁移和沉淀。此外,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铀成矿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在氧化环境下,铀以六价形式存在,易被迁移;而在还原环境中,铀容易形成沉淀,形成矿化。
在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论文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质数据、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同位素测试结果,提出了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矿的成矿模式。该模式认为,铀矿化主要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受控于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化。研究还指出,铀矿化与油气生成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部分铀矿化可能受到油气运移的影响。
此外,论文还对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矿资源的潜力进行了评估。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该地区铀矿勘探程度较低,但基于已有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数据,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具有较大的铀矿找矿前景。特别是在一些已知铀异常区,未来有望发现新的铀矿床。
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者建议加强区域地质调查,结合现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提高铀矿勘探的精度。同时,应加强对铀成矿机理的研究,探索不同地质条件下铀矿化的差异性,为今后的铀矿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支持。
总之,《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铀异常发育及铀成矿规律研究》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论文,不仅丰富了我国铀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也为柴达木盆地乃至其他类似地区的铀矿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