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多肽抗菌性测定的抑菌圈法的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试验步骤、结果计算与表示、精密度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多肽类物质对细菌抗菌活性的定性或半定量评价。
Title:Peptid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determination - Disc diffusion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以下是关于 GBT 39101-2020 多肽抗菌性测定 抑菌圈法 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列。
抑菌圈法是一种通过观察样品对微生物生长抑制区域大小来评估其抗菌性能的方法。具体来说,将测试多肽溶液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然后放置含有目标微生物的琼脂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孵育后,观察并测量形成的抑菌圈直径。
不是。 抑菌圈法主要适用于水溶性较好的多肽。对于疏水性强或不溶于水的多肽,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如溶解于有机溶剂)才能有效应用。
这些对照组有助于验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抑菌圈的大小通常与多肽的抗菌活性成正相关。抑菌圈越大,说明多肽的抗菌能力越强。但需要注意的是,抑菌圈的大小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多肽的浓度、培养条件等。
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时间是确保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关键。
不能。 抑菌圈法主要用于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无法直接得出多肽的具体抗菌浓度或活性值。如果需要更精确的数据,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MIC测定法)进行补充。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可以显著降低污染风险。
是的。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非常重要,通常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种类选择相应的培养基(如LB培养基、MHB培养基等)。培养基的选择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是的。多肽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因温度、pH值等因素而降解或失活,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应尽量优化多肽的保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