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枣大球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其他辅助鉴定技术。本文件适用于枣大球蚧的检疫检验和实验室鉴定工作。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8107-2011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枣大球蚧检疫鉴定的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对这种害虫的识别与检测工作。枣大球蚧(Paracoccus marginatus)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树尤其是枣树的害虫,其繁殖迅速、传播广泛,对农业经济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掌握科学的检疫鉴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强盛的枣大球蚧种群会分泌大量蜜露,导致植物表面滋生煤污病,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此外,它还能通过传播病毒进一步加剧作物的受害程度。据统计,在某些地区,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枣大球蚧可使枣树减产30%以上。
GBT 28107-2011 标准详细规定了枣大球蚧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检疫鉴定步骤。标准中提到,识别枣大球蚧的关键在于观察其体色、触角结构以及生殖器形态。此外,还提供了显微镜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尽管 GBT 28107-2011 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基层检疫人员缺乏专业培训,难以熟练运用复杂的检测设备;同时,枣大球蚧的隐匿性较强,早期发现难度较大。
例如,在某省的一次联合防治行动中,通过实施 GBT 28107-2011 标准,成功遏制了一起潜在的枣大球蚧疫情扩散事件,挽回经济损失约500万元。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GBT 28107-2011 不仅是一项技术规范,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工具。未来,应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标准的全面落地,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