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观测型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术语和定义、系统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观测型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其他类型水下机器人可参照执行。
Title:Observation Type Tethered 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
中国标准分类号:M83
国际标准分类号:25.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ZRIA 002-2023《观测型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是针对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技术规范。本文将围绕新版标准中关于“水下机器人作业深度分级”这一条文展开深入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水下机器人的作业深度仅分为三个级别:浅水区(<100m)、中等深度(100m~500m)和深海区(>500m)。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实际应用需求的变化,新版标准对作业深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增加了特殊环境适应性要求。具体而言,新版标准将作业深度划分为五个等级:
1. 极浅水区(<50m),适用于近岸浅滩区域;
2. 浅水区(50m~200m),适合一般沿海作业;
3. 中等深度(200m~1000m),满足常规海洋调查任务;
4. 深海区(1000m~3000m),用于深海探测与取样;
5. 超深海区(>3000m),专门针对极端深海环境设计。
这种细化不仅反映了当前技术水平的进步,也更好地适应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在极浅水区作业时,考虑到海底地形复杂且障碍物较多,应选择具有较高机动性和避障能力的设备;而在超深海区,则需特别关注耐压壳体强度及密封性能。
此外,新版标准还强调了对于特殊环境下的额外考量。比如,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工作的水下机器人需要采用特殊材料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而对于长时间处于强流速环境中的设备,则必须具备更强的稳定性设计。
通过这样的调整,新版标准能够更准确地指导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不仅是对现有技术成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