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测定。本文件适用于各种食用菌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of crude protein content in edible fungi
中国标准分类号:X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15673-1995 是中国国家标准中关于食用菌粗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重要规范。这一标准为食品科学领域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确保了不同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准确评估食用菌中的蛋白质含量,这对于食品安全、营养评价以及市场流通都具有重要意义。
粗蛋白质的概念是基于凯氏定氮法的一种估算方式,它通过测量样品中的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虽然这种方法并非直接测量蛋白质,但它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采用,因为大多数蛋白质含有约16%的氮元素。
GBT 15673-1995 的核心在于其详细的实验步骤。首先需要对食用菌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粉碎、干燥等操作,以确保样品均匀且易于分析。接下来,通过化学试剂提取样品中的氮成分,并利用蒸馏装置将氮转化为氨气,最后通过滴定法测定氨气的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的粗蛋白质含量。
这些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这种测定方法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某大型食品加工厂中,通过 GBT 15673-1995 方法,他们发现某种蘑菇品种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5%,远高于一般蔬菜水平。这一发现不仅提升了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推动了相关营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此外,这种方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例如,超市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标注商品的营养价值,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据统计,采用此方法后,国内食用菌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了约30%。
GBT 15673-1995 食用菌粗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标准化流程,为行业提供了可靠的检测依据,同时也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未来,随着更多科研投入和技术进步,这一方法有望进一步优化,为全球食品质量控制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