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118-200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旨在为农村电力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该导则由国家电力公司发布,自2000年起实施,适用于农村地区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设计和建设。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经济性和运行效率,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
农村电力网作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地区提供稳定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由于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用电负荷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DLT 5118-2000 导则通过对农村电网的结构、布局、负荷预测、设备选型、线路设计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农村电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负荷预测方面,导则强调应结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合理预测未来用电需求。同时,考虑到农村地区用电季节性强、波动大的特点,导则建议采用动态分析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此外,导则还提出了不同区域类型的负荷密度指标,为农村电网的分区规划提供了依据。
在电网结构设计方面,DLT 5118-2000 提出了农村电网应采用辐射状或环网结构,并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接线方式。对于负荷较大的区域,建议采用环网供电以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同时,导则还规定了配电站的位置选择原则,要求靠近负荷中心,减少线路损耗,提高供电质量。
在设备选型方面,导则强调应选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维护方便的设备。例如,对变压器、开关设备、电缆等关键设备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参数和选型要求。同时,导则还鼓励采用节能型设备,以降低电能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线路设计是农村电网规划的重要环节,DLT 5118-2000 对线路路径选择、导线截面计算、杆塔布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导则指出,线路路径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同时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对于导线截面的选择,导则要求根据负荷电流、电压损失和经济性综合考虑,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经济。
此外,导则还涉及农村电网的自动化、通信系统和保护配置等内容。随着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DLT 5118-2000 提出了在农村电网中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必要性,以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和故障处理能力。同时,导则还对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通信通道的设置等进行了规范。
总体而言,《DLT 5118-200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是一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指导性的行业标准,为我国农村电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严格执行该导则,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运行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