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是一篇研究中国四川盆地龙门山前陆地区须家河组泥页岩地质特征的论文。该论文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岩石学分析、地球化学测试以及沉积环境重建,系统探讨了须家河组泥页岩的形成条件及其有机质富集的机制。文章为页岩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龙门山前陆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形成的构造盆地。该地区的须家河组地层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时期,属于陆相沉积体系。由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多样的沉积环境,须家河组泥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被认为是潜在的页岩气储层。
论文首先对须家河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的沉积环境以湖泊、河流及三角洲为主,其中湖泊相沉积尤为发育。湖泊相沉积通常具有较稳定的水体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湖泊深水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较低,水体缺氧条件有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
在有机质富集机制方面,论文指出,须家河组泥页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来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高等植物碎屑。这些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被快速埋藏,减少了氧化作用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有机质的保存效率。同时,研究还发现,泥页岩中富含粘土矿物,如伊利石和蒙脱石,这些矿物能够吸附有机质,进一步促进其保存。
论文还探讨了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沉积环境的水深和水体条件,深水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其次是沉积速率,较快的沉积速率可以将有机质迅速埋藏,减少分解;第三是古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进而增加有机质输入;最后是构造活动,龙门山前陆盆地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物的分布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此外,研究还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有机质的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须家河组泥页岩中的有机质以Ⅱ型干酪根为主,表明其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和陆源有机质的混合输入。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较高,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具备良好的生气潜力。
论文还对比了不同区域须家河组泥页岩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情况,揭示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内部的沉积异质性。研究认为,盆地南部的沉积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因此可能成为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总体来看,《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通过对须家河组泥页岩的深入研究,不仅丰富了对四川盆地页岩气地质特征的认识,也为未来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