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黑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是一篇研究新疆东天山地区小白石头钨(钼)矿床中黑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探讨该地区的成矿作用与岩石成因,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新疆东天山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区,尤其以钨、钼等稀有金属矿床著称。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是该地区的重要矿床之一,其矿化特征与黑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因此,对该矿床中黑云母花岗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锆石U-Pb定年技术,确定了黑云母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表明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一结果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时间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在地球化学方面,论文对黑云母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类岩石具有典型的钙碱性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母花岗岩可能来源于受地幔物质混染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并经历了后期的结晶分异作用。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黑云母花岗岩与钨(钼)矿化的成因联系。研究认为,黑云母花岗岩的侵入为成矿流体提供了热源和物质来源,同时其裂隙系统为矿质的运移和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岩浆-热液耦合的成矿机制可能是小白石头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
论文还对比了新疆东天山地区其他类似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发现黑云母花岗岩在成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局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的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过程有关。这些比较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区域成矿规律和矿床类型。
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包括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
论文的结论认为,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其侵位时间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特提斯构造域过渡阶段的岩浆活动特点。同时,该研究也为进一步开展东天山地区的矿产勘查和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黑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不仅深化了对东天山地区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