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藏高原东缘松潘-甘孜褶皱带印支期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探讨》是一篇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在印支期的变形特征,结合地质构造、岩石学和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这一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
松潘-甘孜褶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是古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特别是在印支期(约2.5亿至2亿年前),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形成了广泛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这些构造特征不仅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大陆碰撞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证据。
论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区域内的岩层分布、构造形迹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作者指出该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了多个大型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这些构造特征表明,该区域在印支期受到了来自南侧的强烈挤压应力作用。
在变形特征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不同岩性层在印支期的变形表现。通过野外调查和显微构造观察,作者发现该地区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均表现出明显的韧性变形特征,如石英颗粒的旋转、矿物拉伸线理以及片麻状构造等。这些变形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在印支期处于高温高压的构造环境,可能与深部地壳的缩短和增厚有关。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构造样式及其与周边构造单元的关系。作者认为,该褶皱带可能是由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并撞击欧亚板块所引发的构造响应。这种俯冲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强烈压缩,进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在动力学探讨部分,论文结合现代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印支期构造活动的动力来源。作者提出,印度板块的快速碰撞可能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缩短和隆升,而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地幔物质的上涌和热流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形成和发展。
论文还讨论了印支期构造活动对后续地质演化的影响。例如,印支期形成的构造格局可能为后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分布和油气储层结构。因此,对印支期构造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历史。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松潘-甘孜褶皱带印支期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探讨》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系统总结了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构造特征,还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印支期构造活动的成因和意义。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过程、理解大陆碰撞机制以及指导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