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是一篇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瓦斯(即煤矿中的甲烷气体)赋存规律及其地质成因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煤岩特征以及成煤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瓦斯在该地区的分布特点和控制机制,为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瓦斯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大型的含煤盆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南部地区是该盆地中煤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瓦斯赋存条件较好的地带。由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发育良好,因此瓦斯含量较高,瓦斯灾害风险较大。因此,研究该地区瓦斯的赋存规律对于保障矿井安全、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构造演化历史。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和褶皱构造。这些构造活动对煤层的分布和瓦斯的运移、聚集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断层不仅影响了煤层的连续性,还可能成为瓦斯运移的通道或封闭屏障,从而影响瓦斯的富集程度。
其次,论文探讨了沉积环境对煤层和瓦斯赋存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沉积环境,如河流相、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等。不同的沉积环境决定了煤层的厚度、结构和有机质含量,进而影响瓦斯的生成和储存能力。其中,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有利于形成厚煤层和高有机质含量的煤,为瓦斯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煤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瓦斯吸附和释放的影响。煤岩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挥发分含量等因素直接影响瓦斯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煤岩普遍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这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瓦斯吸附能力。同时,煤的变质程度也会影响瓦斯的生成和储存,低变质煤主要以吸附态瓦斯为主,而高变质煤则可能含有较多的游离瓦斯。
论文还讨论了成煤作用与瓦斯生成的关系。成煤作用包括泥炭化、煤化和变质作用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成煤作用对瓦斯的生成量和组成有显著影响。在泥炭化阶段,植物残体在缺氧环境下分解,产生少量的瓦斯;在煤化阶段,随着埋深增加和温度升高,有机质发生热解反应,大量瓦斯被生成;而在变质阶段,高温高压条件下,部分瓦斯可能被转化为其他碳氢化合物或逸散到地层中。
最后,论文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建议。研究认为,该地区的瓦斯赋存受控于构造、沉积、煤岩性质和成煤作用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和瓦斯监测,优化瓦斯抽采方案,以降低矿井瓦斯事故的风险,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效率。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地质分析,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瓦斯的赋存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