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匹配控制的构网型直驱风电场次同步振荡机理与特性研究》是一篇聚焦于现代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接入引发的次同步振荡问题的研究论文。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因其高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大规模直驱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由于其控制系统与电网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次同步振荡现象,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本文从构网型直驱风电场的控制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次同步振荡的发生机制。作者指出,构网型控制方式在提升风电场并网性能的同时,也可能引入额外的动态响应,导致系统在某些频率范围内出现不稳定现象。通过对风电场内部各部件(如变流器、控制器等)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揭示了次同步振荡产生的物理根源及其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建立直驱风电场的数学模型,利用小信号分析法对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进而获得系统的特征方程。通过求解特征方程的根,可以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次同步振荡的风险。其次,论文还借助PSCAD/EMTDC等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详细验证,确保理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次同步振荡的特性,包括其频率范围、振幅变化规律以及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次同步振荡的频率通常位于10Hz至50Hz之间,且其振幅受风电场容量、控制参数以及电网阻抗等因素影响较大。此外,不同工况下次同步振荡的表现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后续的抑制策略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控制的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优化风电场的控制策略,调整其与电网之间的动态交互特性,从而有效降低次同步振荡的发生概率和强度。论文中详细描述了匹配控制的具体实现步骤,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
研究表明,匹配控制不仅能够改善直驱风电场的并网性能,还能显著提升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设置控制参数,可以使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动态响应,避免因次同步振荡而导致的设备损坏或电网事故。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风电场结构。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构网型直驱风电场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电力系统规划者和运行人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风电并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促进了新能源并网技术的发展。
总体而言,《基于匹配控制的构网型直驱风电场次同步振荡机理与特性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工程实用性的论文。通过对次同步振荡机理的深入分析和抑制方法的创新探索,该研究为解决直驱风电场并网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