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深部异形煤柱区冲击地压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是一篇探讨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冲击地压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深部矿井中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应力集中以及煤柱形状不规则等因素导致的冲击地压现象,深入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方案。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浅部煤层逐渐枯竭,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延伸。然而,深部矿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冲击地压是威胁矿井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冲击地压是一种由于地下岩体内部能量突然释放而引发的剧烈动力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在深部矿区,由于开采深度增加,地应力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受到地质构造、采空区分布、煤柱形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冲击地压的发生更加复杂。特别是异形煤柱的存在,如不规则形状、尺寸差异较大等,容易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增加了冲击地压的风险。
该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深部异形煤柱区冲击地压的成因机制。首先,从岩石力学角度出发,分析了深部煤岩体的应力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其次,结合地质构造特征,探讨了断层、褶皱等地质结构对冲击地压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了不同煤柱形状和尺寸对冲击地压发生概率和强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异形煤柱的存在会导致应力场分布不均,形成局部高应力区,从而诱发冲击地压。此外,煤柱的尺寸、形状以及周围采空区的分布都会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和发展。论文还指出,煤柱的稳定性是控制冲击地压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煤柱设计和布置可以有效降低冲击地压的风险。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冲击地压的技术措施。其中包括优化煤柱设计,采用合理的煤柱尺寸和形状以改善应力分布;加强矿井监测系统建设,实时掌握地应力变化情况;实施卸压措施,如钻孔卸压、爆破卸压等,以降低局部应力集中;同时,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冲击地压的防治不仅需要地质学、采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还需要结合力学、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手段,形成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通过多学科协同合作,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冲击地压的成因,提高防治效果。
总体来看,《深部异形煤柱区冲击地压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为深部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冲击地压的防治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