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师院校人工智能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分析》是一篇探讨当前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分析高师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在人工智能师范类本科专业设置中的特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为未来相关专业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教师能力的需求,因此,高师院校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知识融入师范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论文指出,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论文首先梳理了当前高师院校人工智能师范类本科专业的设置情况。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调研发现,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并尝试将其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师范课程相结合。然而,整体来看,这类专业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在课程体系方面,论文强调了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编程、算法等技术性内容,还应具备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等教育类知识。因此,论文建议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技术+教育”的双重视角,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教育学为基础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论文关注的另一个重点。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人工智能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需求。论文提出,应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借助虚拟仿真、在线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人工智能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论文指出,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缺乏既懂人工智能又熟悉教育规律的复合型教师。为此,建议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科研项目,提升其专业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引进校外专家等方式,弥补师资缺口。
论文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技术+教育”双轮驱动,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路径方面,建议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论文总结认为,高师院校在人工智能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和师资队伍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变革。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