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后碰撞构造环境下的铜镍成矿作用-以东天山路北铜镍矿床为例》是一篇探讨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铜镍矿床成矿机制的学术论文。该研究聚焦于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天山路北地区的铜镍矿床,通过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以及成矿作用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后碰撞构造环境下铜镍矿床的形成过程。
论文首先回顾了东天山路北地区的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一部分,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期,该地区经历了从板块俯冲到碰撞造山的转变,形成了独特的构造环境。这种构造演化为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基础。
随后,作者详细分析了东天山路北铜镍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主要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与侵入岩密切相关。矿石矿物以硫化物为主,包括黄铜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等,具有明显的层状或似层状分布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矿床可能与岩浆分异作用有关。
在成矿作用方面,论文指出东天山路北铜镍矿床的形成与后碰撞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后碰撞阶段通常伴随着地壳的伸展和软流圈物质上涌,这为岩浆的侵入和金属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条件。研究认为,该地区的铜镍矿化可能是在碰撞之后的伸展环境中,由幔源岩浆经分异结晶作用形成的。
论文还讨论了成矿流体的作用。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成矿流体主要为低盐度、高温的挥发性流体,可能来源于岩浆的脱气作用。这些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金属元素,并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沉淀,形成矿体。
此外,作者还对东天山路北铜镍矿床的成因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该矿床属于典型的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其形成受控于后碰撞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矿床的形成过程可能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岩浆侵入、分异结晶、流体运移和金属沉淀等。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该矿床的找矿意义。通过对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类似构造环境下的铜镍矿床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后碰撞构造带中寻找铜镍矿床应重点关注基性-超基性岩体及其周围的构造破碎带。
最后,论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对矿床成因的进一步验证,如开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更精确地确定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同时,加强与其他类似矿床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成矿模型。
总体而言,《后碰撞构造环境下的铜镍成矿作用-以东天山路北铜镍矿床为例》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不仅丰富了我国铜镍矿床的成矿理论,也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