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川北某黑色页岩型铼矿工艺矿物学研究》是一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一种特殊类型铼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川北地区的黑色页岩型铼矿,通过对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元素分布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该类矿石的选矿工艺条件和回收率优化路径。文章旨在为该地区铼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论文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川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复杂,富含多种金属矿产资源。黑色页岩型铼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纪至奥陶纪的沉积岩系中,具有独特的成矿环境和矿化特征。这类矿石通常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并且与硫化物矿化密切相关,因此在选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其复杂的矿物组合和化学性质。
在矿物学分析方面,论文采用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能谱分析(EDS)等现代分析技术,对矿石中的主要矿物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类矿石的主要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其中,黄铁矿是铼的主要载体矿物,而其他金属硫化物则可能作为伴生矿物存在。此外,研究还发现,部分铼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和闪锌矿中,这为后续的选矿试验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中,论文重点分析了矿石的嵌布特性及可选性。通过粒度分析和单体解离度测试,研究人员发现,矿石中的金属矿物大多呈细粒嵌布,且与脉石矿物紧密共生。这种嵌布特征使得传统的破碎和磨矿工艺难以实现有效的矿物分离,因此需要采用更精细的选矿方法。同时,论文还探讨了不同选矿流程对铼回收率的影响,包括浮选、重选和磁选等方法。
在实验部分,作者设计了一系列选矿试验,以评估不同药剂制度和工艺参数对铼回收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特定的捕收剂和起泡剂可以显著提高铼的回收率。此外,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分段浮选工艺,通过分阶段控制浮选条件,实现了对不同矿物的有效分离。这一工艺不仅提高了铼的回收效率,还降低了选矿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
论文还对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了铼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钼、铜、锌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选矿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因此,研究建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金属的回收问题,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总体来看,《川北某黑色页岩型铼矿工艺矿物学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深入分析了黑色页岩型铼矿的矿物学特征,还提出了可行的选矿工艺方案,为类似矿床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随着全球对稀有金属需求的不断增长,此类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