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铜陵焦冲辉石闪长岩体中的两类锆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是一篇关于中国安徽省铜陵地区地质构造和岩浆作用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通过对焦冲辉石闪长岩体中锆石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锆石的形成机制及它们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指示意义。
焦冲辉石闪长岩体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是华南板块重要的侵入岩体之一。该区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华南地块碰撞过程的关键区域。辉石闪长岩是一种中酸性侵入岩,其形成与地壳深部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这类岩石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
论文主要研究了焦冲辉石闪长岩体中两类锆石的特征。第一类锆石具有明显的环带结构,表明其可能是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这些锆石通常具有较高的Th/U比值,说明它们来源于富集的源区,并且经历了较短的结晶时间。第二类锆石则表现出不规则的形态和缺乏明显环带,可能是由后期热液作用或变质作用改造而来的。
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以及阴极发光图像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对这两类锆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锆石的年龄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约1.5亿年前,这与该地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时期相吻合。而第二类锆石的年龄则较为分散,可能反映了多期次的地质事件。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两类锆石的地质意义。第一类锆石的存在表明,焦冲辉石闪长岩体可能形成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岩浆系统中,其岩浆来源可能与地幔物质的加入有关。同时,较高的Th/U比值也暗示了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富集的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第二类锆石的出现则可能与后期的热液活动或变质作用有关,表明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并非单一的岩浆事件,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演化。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这些锆石特征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焦冲辉石闪长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有关,而后续的热液活动可能与板块碰撞后的伸展构造有关。这些发现为理解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综上所述,《安徽铜陵焦冲辉石闪长岩体中的两类锆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对焦冲辉石闪长岩体中两类锆石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锆石的形成机制,还为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对华南板块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