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346-2006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主要用于指导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工作。该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规范的制定基于我国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旨在为混凝土拱坝的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
混凝土拱坝是一种利用拱形结构将水压力传递到两岸山体的坝型,具有结构受力合理、抗震性能好、材料用量少等优点。因此,它在高坝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其结构特性复杂,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材料性能以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DLT 5346-2006正是为了满足这些设计需求而制定的。
本规范共分为多个章节,内容涵盖了拱坝设计的基本原则、荷载计算、结构分析、材料要求、构造措施、施工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其中,荷载计算部分详细规定了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地震力、温度应力等各类荷载的计算方法,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构分析部分则强调了有限元分析、拱梁分载法等现代计算手段的应用,提高了设计的精确度。
在材料要求方面,规范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对钢筋的种类、布置方式及保护层厚度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证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规范还特别关注了拱坝的裂缝控制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温控措施和防裂设计建议,防止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开裂。
构造措施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拱坝的体型设计、基础处理、接缝设置等内容。规范强调了拱坝体型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进行优化设计,以充分发挥拱的作用。对于基础处理,规范要求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灌浆、锚固等,以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施工与运行管理方面,规范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施工阶段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特别是在混凝土浇筑、温控、养护等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裂缝产生。运行阶段则需定期监测坝体变形、应力分布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行。
DLT 5346-2006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混凝土拱坝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规范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工程需求和技术进步。
总之,《DLT 5346-2006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是我国混凝土拱坝设计领域的重要技术文件,其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对推动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