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平板俯冲的后期效应》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地质演化的重要论文,主要探讨了大兴安岭南段在晚中生代时期火山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板块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该论文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这一区域火山活动的成因及与板块俯冲过程的关联。
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带之一,位于中国东北部,横跨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其地质历史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别是晚中生代,即大约2亿至6600万年前,该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构造变革,其中包括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这些火山岩不仅记录了当时地壳的演化过程,还反映了深部地球动力学的特征。
论文指出,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密切相关。俯冲作用引发了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导致岩浆上涌并形成火山岩。然而,论文特别强调的是“平板俯冲”的后期效应。所谓平板俯冲,是指俯冲板块在一定深度后不再继续下沉,而是以相对水平的方式在地幔中滑动,这种现象可能对地表构造和岩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大兴安岭南段火山岩样品的系统研究,论文发现这些火山岩具有明显的地幔源区特征,并且表现出与俯冲带相关的地球化学异常。例如,它们富含钾、稀土元素等,显示出地幔物质受到俯冲沉积物或流体的影响。此外,同位素数据表明,这些火山岩的年龄分布较为集中,表明它们可能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这与俯冲作用的阶段性变化有关。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平板俯冲后期对地壳结构和岩浆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俯冲板块停滞于地幔深处后,可能导致地壳局部熔融,从而引发新的岩浆活动。这种机制可能解释了大兴安岭南段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其与周围构造单元的关系。同时,该研究也为理解东亚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大兴安岭南段火山岩与其他地区火山岩的对比分析。例如,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火山岩相比,大兴安岭南段的火山岩显示出更强烈的地幔来源特征,这可能与不同的俯冲历史和构造背景有关。通过这些对比,论文进一步验证了其关于平板俯冲后期效应的假设。
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演化、板块构造动力学以及火山活动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还推动了对全球范围内类似构造环境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总之,《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平板俯冲的后期效应》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了大兴安岭南段火山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板块构造运动的关系,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