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兴安岭北段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和火山岩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主要探讨了大兴安岭北段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形成年代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旨在揭示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背景。
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带之一,位于东北地区,其地质结构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白音高老组作为该区域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包含了丰富的火山岩类型,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通过对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系统采样和分析,获得了关键的年代学数据和地球化学信息。
在年代学方面,论文采用了多种测年方法,包括锆石U-Pb定年、钾-氩法以及氩-氩法等,以确定火山岩的形成时间。这些测年结果表明,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具体时间为约1.3亿年至7000万年前。这一时期正值东亚大陆板块构造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火山活动频繁,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密切相关。
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这些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类型,显示出一定的多样性。从主量元素来看,它们普遍富集K2O、Na2O,而CaO、MgO含量相对较低,表现出碱性或弱碱性的特征。这种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源区的地幔物质成分有关。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中含有较高的Rb、Th、K等不相容元素,同时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这表明其源区可能受到了俯冲带流体的影响。此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右倾趋势,这进一步支持了火山岩来源于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源区。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是该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Sr-Nd同位素测试,研究者发现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较高,而Nd同位素比值(εNd)较低,这表明其源区可能含有较多的古老地壳物质,并且受到地幔柱或俯冲带流体的混染作用。这些同位素特征为理解火山岩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结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论文进一步探讨了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认为,这些火山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俯冲过程中释放的流体促进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了富含挥发分的岩浆,最终喷发形成了白音高老组的火山岩。此外,研究还指出,该地区的火山活动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构造活动频繁,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
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大兴安岭北段的地质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岩演化和构造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东亚地区的板块构造演化、岩浆作用过程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