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太行山北段滑脱构造刍议》是一篇关于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华北地区太行山北段的滑脱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该论文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分析以及构造地貌的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北段在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为理解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太行山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华北地台与燕山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北段位于河北省境内,是研究华北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区域。该区域的构造活动复杂,涉及多个断裂带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变形。论文指出,太行山北段的滑脱构造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应力场变化所引起的,这种构造活动对区域地形、地貌及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滑脱构造是指在地壳中由于剪切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断层或滑动面,通常发生在沉积岩或变质岩之间。在太行山北段,滑脱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向的断层系统,这些断层在空间上相互连接,构成了复杂的构造网络。论文通过野外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识别出多个滑脱带,并对其几何形态、运动方向及活动时期进行了详细描述。
研究认为,太行山北段的滑脱构造可能与华北地台的稳定性和边缘构造活动有关。在新生代期间,由于板块运动的影响,华北地台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形。特别是在晚新生代,随着东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太行山北段出现了一系列滑脱构造活动。
论文还讨论了滑脱构造对区域地貌的影响。滑脱构造的发育不仅改变了地表的起伏形态,还控制了河流的分布和侵蚀作用。例如,在滑脱带附近,地势相对较低,容易形成冲积平原或盆地;而在滑脱带的另一侧,地势较高,形成了陡峭的山地。这种地貌差异反映了滑脱构造在长期地质过程中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滑脱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滑脱带作为地壳中的薄弱带,往往是地震发生的潜在震源区。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太行山北段的地震活动与滑脱构造的位置密切相关。这表明,滑脱构造不仅是地质构造演化的结果,也是现代地震灾害的重要地质背景。
为了进一步验证滑脱构造的存在和活动性,论文还引用了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如重力异常、磁法测量和地震波速结构等。这些数据为滑脱构造的识别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支持。例如,重力异常显示滑脱带附近存在密度差异,磁法测量则揭示了滑脱带内的岩石磁性特征变化,而地震波速结构则反映出滑脱带内岩石的脆性与韧性变化。
总之,《太行山北段滑脱构造刍议》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对太行山北段地质构造的认识,也为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论文揭示了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空间分布及其对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