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论弓长岭二矿区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弓长岭矿区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的综合性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弓长岭二矿区的详细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矿区的成矿条件、矿床类型以及其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弓长岭矿区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铁矿资源基地之一。该矿区以鞍山式铁矿床为主要特征,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论文首先对矿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概述,包括区域地层、构造特征以及岩浆活动等。研究表明,弓长岭矿区处于华北板块东北缘,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
在矿床地质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弓长岭二矿区的矿体分布、矿石类型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研究发现,该矿区主要发育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铁矿,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与围岩呈明显的接触关系。矿石中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和石英,其次为少量的黄铁矿、方解石等。矿石结构以变晶结构为主,部分为交代结构和碎裂结构,反映了矿床形成的复杂地质过程。
论文还对矿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系统的岩石和矿石样品测试,获得了主要元素(如Fe、Si、Al、Mn等)和微量元素(如Co、Ni、Cr、V等)的含量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岩石具有较高的铁含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富集特征,特别是某些微量元素在特定岩性中显示出明显的富集趋势。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不仅有助于识别矿化带,也为进一步探讨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沉积环境研究方面,论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推测了弓长岭二矿区的沉积环境。研究认为,该矿区可能形成于古海洋环境下的浅海或大陆架边缘地带,受控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和生物成因,后期经历了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铁矿床。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矿区的成矿作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指出,弓长岭二矿区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区域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有关,矿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或变质流体,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同时,沉积环境的变化也对矿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可能影响了铁的沉淀和富集过程。
综上所述,《论弓长岭二矿区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是一篇系统研究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和沉积环境的重要学术论文。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弓长岭矿区矿床成因的认识,也为类似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现代地球物理和遥感技术,提高矿区找矿效率,推动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