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元古代辽河群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属性》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古元古代地质构造与岩石学研究的重要论文。该文通过对辽河群中碎屑沉积岩的详细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其形成环境、物质来源以及区域地质演化过程。辽河群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边缘,是研究古元古代地壳演化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地质单元。论文的研究成果为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辽河群主要由一系列碎屑沉积岩组成,包括砂岩、粉砂岩、泥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古元古代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论文作者通过系统采集样品,并采用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如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对岩石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进行了测定。这些数据为探讨岩石的物源特征、沉积环境以及后期的成岩和变质作用提供了关键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首先对辽河群碎屑沉积岩的主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较高的SiO₂含量,表明其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组成。同时,Al₂O₃、Fe₂O₃、MgO等元素的含量也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物质来源差异。例如,在某些层位中,Fe₂O₃含量较高,可能指示了氧化条件下的沉积环境;而在其他层位中,MgO含量较低,则可能与富铝的物源有关。
此外,论文还对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辽河群碎屑沉积岩中微量元素如Sr、Ba、Rb、Zr等的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其物源区的性质。例如,高Sr/Ba比值可能指示了陆源物质的输入,而低Rb/K比值则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辽河群碎屑沉积岩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这与大陆地壳的平均成分相似,说明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古老的大陆地壳。
论文还讨论了辽河群碎屑沉积岩的沉积环境。通过对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如Th/U比值、Ti/Zr比值等,研究者认为这些碎屑沉积岩主要形成于陆源碎屑为主的沉积体系中,可能属于河流、湖泊或滨海环境。同时,部分样品中出现的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微量元素的富集或亏损,可能与后期的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有关。
在区域地质背景方面,论文指出辽河群的形成与古元古代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当时的构造活动可能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从而影响了沉积物的搬运和堆积。此外,辽河群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也与其他同期地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可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辽河群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属性进行系统研究,该论文不仅丰富了对古元古代沉积作用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探讨华北克拉通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证据。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以及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古元古代辽河群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属性》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它通过详尽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辽河群碎屑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该研究不仅推动了古元古代地质学的发展,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