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敦煌造山带中元古代(1.8~1.6Ga)伸展构造背景来自A型花岗岩和镁铁质变质岩的证据》是一篇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敦煌造山带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中元古代时期(约18亿至16亿年前),通过分析A型花岗岩和镁铁质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试图揭示该区域在这一时期的构造背景,特别是与伸展构造相关的地质过程。
敦煌造山带位于中国西北部,是华北克拉通西部边缘的重要构造单元。其地质演化涉及复杂的多期构造运动,尤其是中元古代时期,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对整个华北地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以及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敦煌造山带中元古代时期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对该区域岩石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华北克拉通的演化历史至关重要。
论文通过对敦煌造山带内A型花岗岩和镁铁质变质岩的详细研究,提供了新的地质证据。A型花岗岩通常形成于缺乏俯冲作用的构造环境,如大陆裂谷或后碰撞伸展环境。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硅含量、低钾含量、富集稀土元素等,可以指示其形成时的构造背景。而镁铁质变质岩则反映了区域内的变质作用过程,其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反映变质条件和构造动力学环境。
研究发现,敦煌造山带中的A型花岗岩表现出典型的伸展构造特征,如较低的Rb/Sr比值、较高的Sr/Y比值以及富集轻稀土元素等。这些特征表明,这些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或后碰撞伸展环境中,而非典型的造山带挤压构造。此外,镁铁质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和变质相显示了高温低压的变质条件,进一步支持了该区域在中元古代时期经历了伸展构造作用。
论文还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敦煌造山带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可能模式。作者认为,在1.8~1.6Ga期间,敦煌造山带可能处于一个由大陆裂谷向稳定地块过渡的阶段。这一过程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拼合和稳定化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板块边缘的构造调整所引发的伸展作用。
此外,研究还指出,A型花岗岩和镁铁质变质岩的共同出现表明,该区域在中元古代时期不仅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活动,还发生了广泛的变质作用。这种岩浆-变质耦合现象可能反映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热流的变化和地壳的减薄过程。
综上所述,《敦煌造山带中元古代(1.8~1.6Ga)伸展构造背景来自A型花岗岩和镁铁质变质岩的证据》一文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为理解敦煌造山带中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该地区的地质历史,也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模拟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敦煌造山带在中元古代时期的构造动力学过程。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