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7年浙江梅汛期暴雨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是一篇研究浙江省在2017年梅雨季节期间暴雨天气形成机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分析大尺度环流场的变化,探讨了梅雨期间暴雨天气的主要成因及其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文章旨在为气象预报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梅雨季节是浙江省典型的降水集中期,通常发生在每年的6月至7月之间,此时由于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相互作用,导致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2017年的梅雨季节尤为特殊,出现了多次强暴雨过程,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回顾了2017年浙江梅雨期的降水情况,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统计了不同时间段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以及降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7年梅雨期的总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且降水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尤其是杭州、宁波等地。同时,暴雨日数也显著增加,说明该年度梅雨天气具有较强的极端性。
在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部分,论文重点研究了副热带高压、西风带以及东亚季风等关键环流系统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2017年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且强度较弱,导致其对水汽输送的控制作用减弱,使得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更容易进入浙江地区。与此同时,西风带的波动较为频繁,冷空气活动频繁,与暖湿气流相遇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流系统,进而引发了持续性强降雨。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东亚季风的演变特征。2017年夏季,东亚季风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使得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暖湿气流持续向北输送,为浙江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这种水汽的持续供应与高空槽脊的配置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降水的持续性和强度。
通过对大尺度环流场的诊断分析,论文指出,2017年浙江梅雨期的暴雨天气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西风带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其中,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位置和强度变化是导致水汽输送增强的重要因素,而西风带的波动则为对流系统的生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东亚季风的增强也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保障。
论文还讨论了这些大尺度环流特征与区域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南移和西风带的波动是影响浙江梅雨降水强度的关键因素。当副热带高压偏南时,有利于暖湿气流的北上;而西风带的波动则可能引发冷锋或静止锋的活动,从而加剧降水过程。此外,东亚季风的活跃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水汽输送的总量和路径。
最后,论文总结了2017年浙江梅雨期暴雨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并提出了对未来类似天气过程的预测建议。作者认为,加强对副热带高压、西风带和东亚季风的监测,有助于提高对梅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和物理诊断方法,可以进一步揭示暴雨天气形成的复杂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