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南汉阴黄龙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是一篇探讨陕西南部地区黄龙金矿地质构造与成矿关系的重要论文。该论文通过对黄龙金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以及矿物组合的系统研究,揭示了脆-韧性剪切带在金矿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该地区的金矿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龙金矿位于陕西省汉阴县境内,地处秦岭造山带的南缘,是陕南地区重要的金矿资源之一。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断裂和剪切带。其中,脆-韧性剪切带被认为是控制金矿化的重要因素。脆-韧性剪切带是指在地壳中由于不同应力状态导致的岩石发生脆性破裂与塑性变形共存的构造带,通常具有明显的变形特征和矿化现象。
论文首先对黄龙金矿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一部分,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等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区内广泛分布着变质岩、侵入岩及沉积岩,其中片麻岩、大理岩和花岗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这些岩石类型不仅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还通过其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了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沉淀。
其次,论文重点分析了脆-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特征。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孔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黄龙金矿区域存在多个方向的剪切带,其中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这些剪切带普遍具有明显的应变特征,如拉伸线理、褶皱和碎裂岩等。同时,剪切带内普遍存在石英脉、硫化物矿化和金矿化现象,表明这些构造带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剪切带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还为金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在剪切带中,由于剪切作用产生的裂隙和孔隙增加了岩石的渗透性,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流动和金属元素的迁移。此外,剪切带内的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也显示出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特征,如硫化物的种类、金的赋存状态等。
论文还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分析了脆-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认为,黄龙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印支期,此时区域构造活动剧烈,导致大量成矿流体沿剪切带上升并聚集。同时,剪切带的变形过程可能促进了金属元素的活化和富集,最终形成了工业价值较高的金矿床。
最后,论文总结了脆-韧性剪切带在黄龙金矿成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作者建议加强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联研究,进一步明确脆-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矿化的影响,为陕南乃至整个秦岭造山带的金矿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