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7年8月3日通辽破历史极值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关于特定气象事件的研究论文,主要分析了2017年8月3日发生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极端暴雨天气过程。该论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气象数据,结合数值模拟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此次暴雨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区,通常年降水量较低,但2017年8月3日的暴雨打破了历史记录,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此次暴雨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强度大,导致多条河流水位迅速上涨,部分区域出现城市内涝,农田被淹,交通受阻,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对该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此次暴雨的基本情况,包括降雨量、持续时间以及影响范围。通过对气象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天通辽地区的最大降雨量达到了历史罕见水平,部分地区在短短几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00毫米,远超当地正常降水标准。此外,论文还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雷达回波图像,对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揭示了其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时间上的突发性。
在分析暴雨成因方面,论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此次极端天气事件的气象背景。首先,研究指出此次暴雨的发生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2017年8月初,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且强度较强,使得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能够大量向北输送,为通辽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冷空气的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流系统,导致局地出现强降雨。
其次,论文还分析了大气环流形势对此次暴雨的影响。通过对比同期的大气环流模式,研究发现,此时西太平洋副高和青藏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显著,导致低压槽活跃,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释放。此外,地面辐合线的形成也促进了对流系统的增强,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气象分析手段,包括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风场分析、水汽通量计算等,以全面揭示暴雨的形成机制。通过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型的模拟结果,研究者发现,在暴雨发生前,通辽地区上空存在明显的低层急流,这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动力支持。同时,研究还发现,地形因素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辽周边的丘陵地带可能对气流产生一定的抬升效应,从而增强了降雨。
论文还讨论了此次暴雨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由于通辽地区原本降水较少,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因此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强降雨时显得尤为脆弱。暴雨导致多条道路积水严重,部分村庄被淹,农作物受损,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此外,部分基础设施如桥梁、堤坝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增加了后续修复工作的难度。
最后,论文总结了此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启示意义。研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城市防洪设施的投入,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以减少类似事件带来的损失。
封面预览